你知道吗?
近期,
电信网络诈骗形态持续演进,
特别是洗钱环节,
呈现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技术对抗不断升级的复杂态势。
为规避公安机关和银行对银行卡管控等措施,
电诈团伙花招百出,
先是心理操控受害人转款,
再招募“工具人”提现或购买黄金,
最后招揽“车手”拿取,
瞬间完成赃款转移。
反诈是门必修课,筑牢防线守好责。
让我们擦亮双眼识破套路,
同时也要守好个人账户筑牢防线,
既要全民携手织密反诈防护网,
更要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案例1:平陆农商行拦截涉诈资金20万元
2025年6月22日,客户尤某匆匆走进平陆农商行某网点,要求将账户内20万元转账至本人他行卡用于偿还房贷。工作人员依规询问资金来源,尤某称该笔资金是外地朋友归还的借款。通过调取客户近年交易流水发现,并无相关大额资金往来,与尤某描述情况明显不符。与此同时,营业大厅门口徘徊的可疑人员更是增添几分紧张气息。凭借丰富的反诈工作经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总行、反诈中心对该客户账户紧急管控。面对工作人员仔细询问,尤某以有急事为由匆匆离开。之后,又前往该行另一网点,以“帮姐姐交肥料款”为由办理要求取现业务,工作人员以现金不足婉拒。
后经进一步查证,尤某账户于当日下午被公安机关以涉嫌电信诈骗依法冻结。此次风险事件处置,充分体现了平陆农商行防范电信诈骗工作的高效性与协同性。
案例2:永济农商行暖心守护13万元养老钱
7月9日,客户刘阿姨急匆匆走进永济农商行某网点,要求办理转账13万元,称是给儿子交房款用。工作人员在交谈中发现,刘阿姨言辞闪烁、神色紧张。“阿姨,您这钱转出去是做什么用呀?”运营主管上前询问,得到的回应却是“你赶快给我转,别问这么多!”工作人员耐心询问详情,刘阿姨却又回应“不知道”。当被告知“信息核实不清暂不建议转账”时,刘阿姨转身离开营业大厅打起了电话,返回后又说“不办了”。
工作人员判断刘阿姨可能遭遇诈骗,立即联系了其所在村村长,详细说明情况。很快,村中派人赶往营业网点,在大家的一番耐心劝解下,刘阿姨终于吐露实情:原来,有一名自称是“公安人员”的人联系她,称其账户涉嫌288万元洗钱案,要求她下载QQ拍摄存款信息发送照片,还威胁“案件必须保密,告诉他人就要坐牢”。弄清情况后,工作人员立即告诉刘阿姨,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诈骗,并协助联系反诈中心。“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要是没你们拦着,我这13万养老钱就全没了!”
案例3:永济农商行拦截5万元涉诈资金
7月11日,客户张女士匆匆来到永济农商行,要求调整账户限额,以便支取大额现金。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张女士神情紧张、言辞闪烁,对大额资金来源用途解释不清,频繁低头查看手机,疑似受他人远程指使。凭借丰富的反诈工作经验,判断此事可能涉及电诈,经耐心沟通核实,确认张女士遭遇了“贷款刷流水”骗局,不法分子正诱导她利用银行卡转移可疑资金。最终,在工作人员的耐心劝说下,张女士及时报警,涉诈资金成功拦截。当日下午17时,在反诈中心的指导下,5万元资金顺利返还至原受骗人账户中。
案例4:壶关农商行拦截8.9万元涉案资金流出
7月19日,客户杨大爷来到壶关农商行网点要求提取8.9万元现金。然而,当工作人员在系统开展客户识别时却触发风险预警,立即引起了警觉。考虑到近期诈骗分子常用“孩子结婚用钱”“房屋装修用钱”等话术诱导群众洗钱取现,工作人员立刻与杨大爷邻居核实,得知其儿子早已结婚。
通过一番耐心劝解,杨大爷终于吐露实情。原来,老人经人介绍参与“民族大业项目”,一名自称是“陈老师”的人员指导杨大爷下载“人民至上”APP提交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并录制所谓“自愿捐赠”承诺视频。视频中老人手持证件郑重声明:“收到爱心资金会立即配合转出,不可少转不可多转。”这恰是洗钱团伙控制资金流的典型话术。
面对89130元的转账记录,杨大爷声称是130元上礼的钱。然而,当地人上礼的习俗往往都为整百,这130元更加印证了工作人员的猜想。“大爷,这样精准到元的转账要求,实为规避监管的障眼法。而‘民族大业’‘扶贫项目’‘报销辛苦费’等话术,正是不法分子操控资金转移的常用套路。”在向杨大爷解释清楚后,工作人员立即联系当地公安报警。
反诈是门必修课——警惕新型诈骗陷阱
●AI换脸/变声骗局
诈骗特点:诈骗分子利用先进的AI技术,对受害者的亲友、同事等进行人脸和声音模拟,制造仿真视频或音频。他们会冒充公司法人,声称生意急用钱需要转账;或冒充亲友,提出借钱要求尽快汇款。由于AI技术的高度仿真,受害者往往很难分辨真伪,容易在恐慌或信任中受骗。
避坑指南:当接到涉及转账等重要事项的视频或语音通话时,可要求对方做出特定动作,如眨眼、转头、挥手等,AI换脸可能在这些动作上出现不自然的情况。同时,通过询问只有双方知晓的问题,如共同经历的特殊事件、纪念日等,进一步核实身份。务必牢记,涉及资金操作,一定要通过原预留电话或当面再次确认。此外,在日常上网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减少在社交平台随意发布照片、视频和语音的行为,防止被诈骗分子利用收集素材。
●“职场培训贷”骗局
诈骗特点:一些不法机构打着“高薪就业”“包教包会”的旗号,吸引求职者参加所谓的“技术学习”“职场培训”。他们会诱导求职者办理“培训贷”,声称培训结束后工资可以覆盖贷款。但实际上,培训内容质量低下,根本无法保证就业,而求职者却要背负高额的贷款债务。
避坑指南:面对以“高薪就业”为诱饵的培训宣传,务必保持理性。不要轻信“包就业”“高收入”等承诺,仔细考察机构的资质、口碑以及过往学员的就业情况。在签订任何培训合同和贷款协议前,逐字逐句阅读条款,特别留意费用明细、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内容。对于机构推荐的贷款平台,要谨慎评估其合法性和正规性,切勿盲目扫码下载办理贷款。如发现宣传与实际严重不符,或合同存在不合理条款,应果断拒绝并报警。
●虚假“公益”骗局
诈骗特点:诈骗分子利用民众的同情心,伪造虚假病历、困难情况等,在视频软件上发起直播或“公益众筹”,骗取网友的捐款。他们会精心编造感人的故事,配上虚假的视频,吸引大家捐款,筹集到一定资金后就将账号注销,消失无影无踪。
避坑指南:在参与任何公益众筹活动前,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项目发起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可前往民政部门网站,查询相关慈善组织的登记注册信息以及募捐资格。对于众筹项目的详情,包括受助者信息、资金用途、执行计划等,要求发起方提供清晰、详细且可验证的资料。切勿仅凭一篇感人的文案和几个视频就盲目捐款。同时,注意捐款渠道的安全性,避免向个人账户转账,尽量选择正规、有监管的公益平台进行捐赠操作。
●二手平台“线下交易”骗局
骗局特点:诈骗分子盯上在二手交易平台出售首饰、奢侈品的卖家,主动联系表达购买意向。他们会以“平台收取鉴定手续费”“现场验货更放心”等理由,极力要求绕过平台进行线下面交。在约定好交易时间和地点后,诈骗分子会安排工具人进行当面交易,并向卖家账户转入大额款项。卖家往往会误以为这是正常的交易款项,放松警惕。然而,这些转入款项实则是诈骗分子通过其他诈骗手段骗取的赃款,一旦案发,卖家的账户会因涉诈被调查冻结。
避坑指南:坚决遵循二手交易平台规则,通过平台发货收款,避免私下开展交易。如对方强烈要求线下交易,需提高警惕,大概率存在欺诈风险,务必邀请家人朋友一同前往。
小编温馨提示您:这些新型诈骗陷阱总爱披上“合法合理”的伪装,悄悄钻着人们信任、同情或侥幸心理的空子。想要不被套路,就得把反诈知识学扎实,让警惕之心时刻在线
——唯有练就“火眼金睛”,才能稳稳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和合法权益! (省农商行运营管理部、阳曲农商行蔡东霞、平陆农商行薛姝静、永济农商行韩迪、永济农商行王敏、壶关农商行王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