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的老式五斗柜上,静静地摆放着两个特殊的“包”:一个是爷爷抗美援朝时期用过的棕红色药箱,皮质已经皲裂,红十字标志褪成了淡粉色;另一个是我现在每天上班背的黑色农商银行服务挎包,里面装着移动终端、宣传折页和客户资料。这两个相隔七十年的工作包,承载着不同时代却同样炽热的服务精神。
药箱里的战火青春
我爷爷出生于1929年,那是一个动乱的年代。1945年我爷爷参加了八路军。由于之前上过学文化程度就算是高的,就调去了卫生队,每天在一起学习战场救护、扎绷带、止血等知识。作为卫生兵,他的药箱里总是整齐地装着绷带、磺胺粉和仅有的几支青霉素。“那时候药品比金子还珍贵”爷爷常说:“每个伤员能分到多少,全看我们这些背药箱的人能不能冲破封锁线。”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爷爷讲1946年冬天的故事,当时他在特务连当卫生员。他的主要任务是战场救护和平时小伤小病的治疗,那时候部队活动频繁,生活条件恶劣,战士身上都生了虱子,很多人染上了疥疮,在大腿内侧和手指缝里到处都是,奇痒难忍。老百姓讲:“不怕疥疮水,就怕跳蚤虱子嘴。”爷爷每天晚饭后让炊事班烧两锅热水,在老乡家找几只大缸,让生疥疮的战士洗澡,然后涂上硫磺和凡士林调成的软膏,再烧上柴火让他们围在火边烤。在短期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控制了疥疮的发展。
爷爷说打淮海战役期间很是艰苦,那是12月份,他们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野外的战壕里。前线急需血浆和止血带。爷爷和两名战友组成运输小队,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徒步前进。为躲避敌机侦察,他们不敢生火取暖,只能把药箱紧紧抱在怀里,用体温防止药品冻结。走到半路,一名战友被流弹击中,爷爷硬是拖着他前行了三里地,把最后半支吗啡留给了更重伤的战友。“药箱空了可以再装,良心空了就装不回来了。”这句话成了爷爷毕生的信条。
白大褂里的为民初心
1960年全国不少地区遭受灾害,中央决定直属机关要抽调大批骨干力量到灾区去,帮助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我爷爷也被抽调出来分配到沟沿公社地区医院,要求下去的干部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以身作则,要准备吃苦耐劳克服一切困难去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那时候群众生活没有粮吃,同时又处在冬末春初的季节,连野菜都没有。为了充饥,有人把玉米秆、稻草磨成粉来吃,但塞在嘴里咽不下去,吃进肚子里又拉不下来,痛苦极了。他作为一民医生老百姓的苦都看在眼里,他的白大褂口袋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银针和针灸手册、一包水果糖(给怕打针的孩子准备的)、几张盖好章的空白介绍信(为急症患者转院用)。“那时候没有救护车,危重病人都是我们抬着担架送县医院。”奶奶说爷爷有次送伤寒病人,连夜赶了四十里山路,回来时布鞋底都磨穿了。
挎包中的新时代使命
2013年我加入潞州农商银行,成为一名基层客户经理,上班前爷爷特意嘱托我:“银行和医院一样,都是给老百姓救急解难的地方,要全身心为民服务。”作为一名基层员工人员,爷爷的言传身教让我明白:服务不分岗位,只分用不用心。
记得有一年我行集中开展社保卡营销工作,我们联系好一个城中村主动上门为村民办理更换社保卡业务。由于村上老人居多,有行动不便的,办理业务那天,我的服务挎包里特意多装了几样东西:放大镜(方便老人核对信息)、老花镜(备用的)、便笺纸(写大字版操作指南)。七十六岁的王奶奶耳背,我就把办卡注意事项大声一字一字地读给她听;独居的李爷爷记不住密码,我就用他孙子的生日设计了特殊记忆法。当我们忙到下午三点才吃上午饭时,村口大妈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太感谢你们上门服务,我们听到耳里暖到心里,这些夸奖比任何奖励都珍贵。
今年春天,我所在的支行考虑到周边社区老龄化人口增多,针对这一情况开展适老化专项金融服务。我们设计了“五个一”工作包:一副老花镜、一张大字流程图、一个便民药盒、一本金融服务手册、一包消毒湿巾。有同事起初不理解,“银行又不是养老院,我们为什么要专门为老人提供这些服务。”但在看到九十三岁的抗战老兵办完业务后颤巍巍地给我们敬礼致谢时,所有人都红了眼眶。这让我想起爷爷的话:“服务做到极致,就是亲情。”
不变的传承
新时代的“背包精神”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走出去”,更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创新意识。银行工作者需要下沉到一线,用专业能力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每当我提起“背包精神”我时常能想到我爷爷的医药箱。当我把两代人的“工作包”放在一起,突然发现它们的磨损位置如此相似——爷爷的药箱肩带内侧磨得发亮,我的挎包右肩带也起了毛边。我不禁内心一阵感叹,原来我和爷爷用的是同一个“肩膀”。这句感叹,也道出了服务精神的传承真谛。
从战火纷飞的药箱到数字时代的服务挎包,从救死扶伤到金融惠民,改变的是服务的形式与内容,不变的是那份“把老百姓装在心里”的质朴情怀。每当晨曦初露,我整理好服务挎包准备出发时,仿佛能看见历史长河中无数个相似的背影:背着药箱在战壕间穿梭的卫生兵,挎着诊箱走村串户的赤脚医生,拎着工具包上门维修的工人……今天的我们背着金融服务包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续写的正是这本永远鲜活的“为人民服务”的大书。这就是穿越时空的背包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