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算盘该进博物馆咯!”
当农商行的青年党员接过闫克忠老人的黑檀木算盘时,这件浸透岁月痕迹的老物件正无声诉说着89岁老党员与农信事业的血脉相连。
算盘的主人叫闫克忠,是阳城县联社的老职工。1954年入党仪式上,支部书记轻叩他膝头的算盘叮嘱:“农信人拨算珠,要拨出共产党员的干净账”——这句誓言化作老人70载清脆的算珠声,在晋东南的沟壑梁峁间久久回荡。
煤油灯下的青春印记
16岁的闫克忠带着“克忠”之名踏入农信系统,煤油灯常常亮到后半夜。
他左手翻账本右手拨算珠,中指磨出的茧子能刮破草纸,这些草纸,记录着他用三年时间把全县农贷数据背得滚瓜烂熟的执着。
1962年大旱,他背着算盘跑遍23个生产队,在窑洞炕头帮老乡核计口粮贷款,算珠上沾着灶灰也要把每笔账算到分厘不差。农信人的身影,成为那个年代最动人的剪影。
“那时候下乡验粮,算盘往田埂上一放,谷糠就顺着缝儿钻进去。”
老人摩挲着算盘横梁上“不义之财不取”的刻痕,那是1960年代拒收银耳商贩千元好处费时亲手凿下的。虽经岁月磨蚀却愈发铮亮,却成了家人心中永不褪色的警示。
闫克忠(第二排右二)
铁算盘里的为民初心
农信社的老账本里记着这样一笔:1978年包村脱贫时,闫克忠用算盘核减了13笔不合理提留款,帮生产队省下3200斤公粮。
“他的算盘比计算机还准,三年账本没一处涂改。”
老同事们至今记得他帆布背包里的“三件宝”:算盘、钢笔和《毛泽东选集》,磨断三次的背包带用牛皮带子修补,就像他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那把比计算机还准的铁算盘,在泛黄账本上留下零涂改的完美记录。
退休不退志的宣讲员
“上边两颗珠是‘天’,下边五颗珠是‘地’,农信人算账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退休25年间,闫克忠的背包化作“移动党课讲台”,他不仅四处为青年党员讲课,演示“三指联拨”绝技,还笔耕不辍,写了300多篇宣传党的文章,编了200多则谜语,在县里的报刊上刊登了个遍,用文字编织党与群众的精神纽带。
2020年抗疫期间,86岁的他踩着磨平鞋底的布鞋走进社区,将背包里装着的3万元稿费捐出,丈量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这钱,是他三双鞋掌穿六年、一顶帽子戴三十年省下的。捐出的那一刻,他毫不犹豫,只为能为抗疫出一份力。
在他的示范下,家里人都喜欢上了写文章。文字的力量在这个家庭中传承,红色的基因也愈发浓厚。此外,老人还十分喜欢走路运动,尽管年事已高,但他总是步伐稳健,仿佛岁月并未带走他的活力。他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做事。
永不褪色的背包精神
如今在闫克忠家的展柜里,算盘与“在党50年”奖章并排陈列、相映生辉,玻璃展柜里背包补丁的针脚仍清晰可辨。
青年员工小张记得,去年跟着老人走村时,他从背包里掏出泛黄的入党申请书:“那时候宣誓说‘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我这把老骨头还能给党‘算算账’‘传传经’”。
当夕阳为算珠镀上金边,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沟壑里,依然回响着1950年代农信社柜台前的拨珠声,以及背包带摩擦肩头的沙沙响。正如老人所言:“农信人的背包,装的是惠农账本,扛的是服务三农的使命,更是践行誓言的初心。”这把承载农信历史的老算盘,终将成为背包精神的珍贵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