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临猗农商银行北大街分理处工作人员凭借专业的服务,成功堵截一起电信诈骗,为客户避免了13000元的损失。这只是山西农信守护广大人民群众“钱袋子”的一个缩影。
自2022年以来,全省农信社不断完善电诈防控措施和手段,共计成功堵截电信诈骗事件399起,帮客户挽损537.98万元,止付可疑账户6208户,拦截涉案资金5237.36万元。全系统坚持与公安机关协作联动,共享风险信息,组织同业交流,联合授课培训。截至目前,我社反诈中心驻点人员共协助网点排查人员14204人、账户4249户,拦截风险人员464人、风险账户812户。“客户交易风险监测平台”阻断惩戒人员3561次,拦截断卡人员2.1万次;“可疑人员网点实时登记查询系统”录入风险案例555条,阻止异常开户792次。
2023年,“电诈资金链”治理工作形势严峻,全系统在监管机构的指导和公安机关的支持下,按照省联社党委的安排部署,职能部门横向联动,条线上下通力协作,全系统形成合力,历经1个多月的严格防控,涉案账户明显下降,反诈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深入调查分析,找准问题根源。为进一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省联社坚持问题导向,压实主体责任,组织专题会议研究,开展账户风险排查,调研分析同业情况,经过全面的核查研判,找出风险问题的特性与共性,制定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和奖惩机制。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全力部署推动。省联社组织省市县网点四级机构6000余人召开了全系统工作部署会,解读风险管控方案,启动临时应急预案,通过严控自助设备开户审核,实行新开网银分级审批,下调存量账户网银限额,限制高危人员非柜面交易,明确客户咨询申诉流程,多渠道对外发布公告等方法,带领全系统主动应对风险,着力破解难题。三是完善措施机制,分级精准施策。省联社拟定2日政策试行期限,及时收集网点在政策执行中的问题意见,不断完善措施机制和工作流程,经多次论证后印发指导文件,督导基层行社有效化解风险;同时,建立专项应急工作机制,设立风险管控、风险监测、服务保障应急工作组,形成联防联控的部门协作机制。四是强化监测考核,确保落地见效。上线涉案账户数据日监测报表,省市县网点可分级查看、监测辖内涉案账户明细及数据分析情况。同时,将新增涉案账户量、系统建设贡献度等指标列入风险监测集中项目考核;对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措施的机构予以加分,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的机构和人员予以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五是严格账户审核,加强源头治理。全省网点持续加强新开立账户风险识别,按照《异常账户审核及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做到账户开立“三核、三查、四观、四询问、一管控”。严格按照客户尽职调查流程及规范要求,对中低风险客户进行分析研判,对高风险客户进行延伸排查。六是加快系统建设,前移防控关口。加快“客户交易风险监测平台”建设,分类进行柜面预警或交易阻断。推广运行“可疑人员网点实时登记查询系统”,实现跨区联动共享,打造风险人员信息池。成立省市县风险监测团队,分级负责辖内客户交易风险的预警监测、研判分析及核查处置。组织系统操作轮训,开展训后考试与答疑。制定系统项目推进计划、职能部门任务分工,加强系统建设过程管控。
在全国电诈风险高发、频发的复杂形势下,山西农信将坚持风险防控与客户体验并重,持续提升反诈工作质量和水平,彰显“百姓银行”的责任与担当,守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