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否,1921年7月,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更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1923年6月,晋、冀、鲁、豫、陕等多地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为了恢复农村经济,解决农民的生活生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在河北省香河县诞生了,从此点亮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第一盏灯。1945年,山西省内出现了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屯留县罗村信用社。自此在党旗下,三晋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农村信用社。
多少载岁月变迁
农信社足迹遍布城乡
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信用社也在跟随步伐不断前行,服务品质更高了,产品创新更潮了,便民服务更暖了,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服务“三农”的心和推动“三农”发展的宗旨。
从某种程序上说,农村是信用社的发展福地,信用社是百姓最依赖的银行。在漫长的农村经济发展史上,农村信用社始终在支持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信贷支持上,有信用社的支持;在日常的金融需求上,有信用社的配合;在田间地头上,有农信人的身影。农信社是为“三农”客户遮风避雨的“百姓银行”。如今,信用社跟随市场发展的脚步,逐步由五户联保贷款向更适合农村、农民现状的小额信用贷款、抵质押贷款等产品转变,拓展了对周边中小企业的扶持,拓展了企业带动农业的系列贷款;中间业务上由最初的代发工资、结算、承兑等,创新出“晋享系列”理财产品和借记卡、“福农”卡、信用卡等;开发了“晋享e付”“晋享生活”等便利商户和消费者的电子消费渠道;延伸了网络电子对账、网上银行等实现企业由线下转入到线上的快捷支付……在发展城乡金融业务的同时,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品种和渠道多样性的需求。
多少代前仆后继
农信社成长日益蜕变
历史的脚步匆匆,农信社的发展早已由当初的合作社发展成如今重要的金融机构。不仅见证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历史性变革,同时也作为我国金融变革的核心要素参与其中。
山西农信发展初始,在扶持“三农”方面局限于发放政府补贴、宣传国家支农政策,那时的农民贷款意识淡薄,从历年贷款用途中可以看出多用于临时突发事件,比如生病、上学等非农用途,贷款金额也不大。随着对国家支农政策的主动宣传推广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社针对具体贷户提供了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农信人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动帮助分析市场,提供市场信息,农民的增收机会多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改革,永远是从陌生到熟悉,产品,永远是从拒绝到认可。这个过程,蕴含了农信党员同志无数次的市场调研、无数次的苦口婆心、无数次的科技普及、无数次的金融宣传。
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辐射面广了,存贷款特色品种也随之增多了。从近几年的贷款可以看出,贷款多集中于改良现代农业技术方面,比如大棚种植、温室改造等,同时信用社也会根据农业的需求,不失时机地推出春耕贷款等产品,帮助了从个人到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对于资金的需求,更好地将政策与支持结合起来,推进“三农”经济的发展。结合客户的经营特点,开发出36款信贷产品,让更多的人把有需要变成有助力,把有想法变成有能力。
多少次更新换代
农信社创新与时俱进
翻开陈年的旧传票,昔日的往事历历在目。已经退休的老干部、老员工在谈到信用社的变化感慨万千:“早些年,信用社的业务都是用手工计算的,现在都是电脑自动算的,变化实在太快了。”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从手工向现代化的转变,适应着市场经济对金融业快速反应的要求,根据需求时刻调整业务种类,以快捷服务更好地服务客户。以晋中开发区农商行为例,2007年新旧系统更换,12年间经历了几代系统升级,2021年更是进入到快速发展轨道中——在硬件方面,更新了一系列电子设备,为客户提供更快捷、更现代的金融服务;在环境方面,提供更人性化的办公环境建设,为客户提供更细致、更温馨的服务;在软件方面,加强人员职业素养,完善安防、财务等制度建设,不断挖掘服务潜力。系统的不断更新体现农信社对业务发展的强烈渴望。
岁月变迁中,在党的领导下,农村信用社逐渐成长壮大,支撑起扶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重担;在党旗的光辉下,农信社的发展足迹见证了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繁荣昌盛。